《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阅读指南

我们很荣幸为列宁的经典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提供以下阅读指南。这本书出版于1909年,正值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黑暗的反动时期,并坚定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译者:Raya)

本文发布于革命共产国际(RCI)官方中文电报频道:https://t.me/imt1917zh

列宁对当时影响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idealist)和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思想进行了决定性的反驳,然而这些思想的本质通过影响学术界和部分劳工运动的后现代思想得以延续。我们必须持续反对这些否定客观现实、否定进步、否定阶级斗争重要性的反动思想。因此,这本书在现在仍然和在它被写出来时一样重要。本指南包含了章节总结和学习问题,以帮助个人读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从文本中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本书可以在Wellred Books购买。

目录

1.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

2.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

3.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三)

4.作为经验批判主义的战友和接班人的哲学唯心主义者

5.最近的自然科学革命和哲学唯心主义

6.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经验批判主义(Empirio-criticism )和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的认识论(一)

“马赫主义(Machism)是一团糟”,列宁评论道。本章揭露了构成马赫和经验批判主义批评家的混乱和前后矛盾的思想组合。列宁展示了他们的哲学基础本质上是完全从贝克莱那里借用的主观唯心主义,揭示了马赫(Mach)、阿芬那留斯(Avenarius)和其他人如何模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

在采用“元素(elements)”这个术语来描述感觉时,马赫使用了一种“徒劳的语言技巧”来回避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由于拒绝解决这个问题,经验批判主义者的成果是“穷人的折衷主义肉汤”: 在“独立的系列(independent series)”、“原则同格(principal co-ordination)”等借口下承认唯物主义关于思想依赖于物质的观念,同时又坚持认为一切真正存在的东西都是独立于物质的主观思想。

除了声称发现了“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真理”,马赫主义者还试图通过解释世界是如何在人类出现之前存在的,以及思想是否依赖于大脑,来调和他们的理论与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这些问题将以荒谬的方式逃避对这些问题的唯物主义解释的马赫主义者区分开来。

要么是因为马赫、阿文那留斯、巴扎罗夫等人自己陷入了“混乱”,要么是出于无知,经验批判主义者假装对“唯心主义”发起攻击,但只是为了证明他们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俄国马赫主义者以故意回避马克思、恩格斯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唯物主义者的伟大作品这样“一种写作上不体面”的方式攻击普列汉诺夫(他为唯物主义辩护)。面对这些作品,马赫主义者就不能假装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相调和。

学习问题:

1.休谟(Hume)和康德(Kant)的“不可知论(agnosticism)”与后来的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理论有什么相似之处?

2.马赫主义的“元素”和“原则同格”以何种方式破坏了马赫自己的现实理论?

3.为什么列宁指责马赫在他的哲学中“为信仰主义制造了一个漏洞”?

4.马赫主义者是如何试图使他们的理论与自然科学相协调的?

5.列宁是怎样证明马赫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 idealism)的,并且必然以唯我论(solipsism)告终的呢?

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

在这一章中,列宁讨论了经验批评家对“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 的可知性,现代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之一,的否定。马赫主义者对待这个问题一如既往地表现了混乱地和不诚实地描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特别是恩格斯的立场的特点。当学术界里明确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成员比如切尔诺夫公开攻击恩格斯时,学术界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应当悄悄地回避恩格斯的立场。他们的不诚实暴露无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与切尔诺夫相同的观点,只是把这些观点对准了更容易攻击的目标普列汉诺夫。

列宁解释了恩格斯如何批驳了康德的观点即我们无法了解“自在之物/物自体(thing in itself)”,因为我们能够将我们关于物体的想法应用到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我们自己的活动重新创造这些物体。恩格斯的观点是,我们不是某种神秘、陌生事物的被动观察者(passive observers),而是同一个客观世界的积极参与者(active participants)。

重要的是,列宁明确指出恩格斯并不是在反驳或否认“物自体”的存在,而是在否定康德关于“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观点。经验主义批评家企图把唯物主义变成“形而上学的(metaphysical)”和教条的就是混淆了二者,因为他们对唯物主义的理解就是:没有“物自体”,因为没有什么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像唯物主义者认为没有什么是知识之外的一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许多事物当然是知识之外的,是未知的,但它们在原则上并不是不可知的:“现象(phenomenon)”与自在之物在原则上绝对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有这种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已知的和仍然未知的。”

这是关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关键点: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休谟和康德在原则上都将“表象(appearance)”与“出现的事物(which appears)”,将“感知(perception)”与“被感知的事物(which is perceived)”,将“为我之物(thing-for-us)”与“自在之物”分隔开。它们的出发点是假定思想与存在的根本区别,认为思想永远不可能知道自身之外的东西。

列宁非常清楚地指出,唯物主义的关键性问题不是我们的感觉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或者它们误导的频率有多高,而是坚持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质世界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现实不能与感官知觉(sense perceptions)“重合”,因为这会使得现实依赖于感知,但现实并不依赖于我们对它的感知。

列宁还引用了费尔巴哈(Feuerbach)的话来说明物质世界独立于感知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观念(ideas of things )与事物本身(things themselves.)是截然不同的。费尔巴哈给出了咸味(saltiness)的例子:和咸(salty)不同,咸味(saltiness)是对象对感知的人产生的影响。这并不与唯物主义相矛盾,因为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的,有思想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不等同于或相同于自然的整体或自然的其他部分。因此,我们从外部对象获得的主观感觉,是一种不同于对象本身的东西,但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对象的本性是不可或缺的。看到红色的感觉与红光子波长不同,它是由红色光子与人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咸味或对红色的感知帮助我们识别咸或红色的东西的真正本质。

列宁还嘲笑他们的模糊观点即真理是“人类经验的一种组织形式”。他指出,这意味着人们不能说存在任何独立于人性之外的客观真理,而且它废除了真理的所有标准——天主教,或其他任何被广泛认可的“组织人的经验”都将是正确的。

正如列宁后来说的:“知识只有反映客观的,独立于人的真理,才在生物学上,在人类实践中与对生命的与物种的保存起到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字游戏”是为了给他们的理论注入客观性,他们不得不进行的一种扭曲。任何理论都不能没有这样的概念:有些想法是正确的,有些想法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本身就毫无意义。但他们不能承认只有客观现实的独立存在才能赋予不同的观点于真理。没有这一点,经验批评家们滑稽地辩称:只有一些组织形式的经验算是集体的且因此是正确的。

列宁还引用了恩格斯对永恒真理的精彩辩证处理,指出了绝对真理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的错误实现的辩证矛盾。有限且具体的个人部分真实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更深刻、更真实的知识。但是,不懂辩证法的人或绝对相对主义者(absolute relativists),如经验批判主义者,不能从相对错误的存在过渡到真理。对他们来说,只有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或者所有的事物都是纯粹主观的。

最后,列宁引用了舒尔茨(Shulze)荒谬但也典型的,即他的怀疑主义(scepticism)没有实际意义,思想的实际应用只适合“乌合之众”的坚定主张。正如费尔巴哈正确地回答的那样:“这种和生活矛盾的思辨,把死的观点、脱离了肉体的灵魂的观点当作真理的观点的思辨,是僵死的、虚伪的思辨。”(《费尔巴哈全集》第十卷第192页)

学习问题:

1.恩格斯如何解释唯物主义者对“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的理解?这是如何被用来反驳切尔诺夫(Chernov)的指控的?

2.恩格斯概述的不可知论者的立场与马赫的有何不同?更近一步,它又与唯物主义有何不同?

3.根据列宁对恩格斯的分析,我们还能从不可知论中学到什么呢?

4.如何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来驳斥马赫主义者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

5.为什么狄慈根(Dietzgen)和费尔巴哈要争论在“物自体”和“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

6.为什么列宁说波格丹诺夫(Bogdanov)混淆了客观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7.客观性存在于集体经验中吗?如果“组织人类的经验”的思想类似组织的宗教创造了真理,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想法而不是其它想法具有“组织人类经验”的能力?

8.为什么这些反对信仰主义(Fideism)的哲学家最终都掉进了这个很明显的陷阱?

9.唯物主义者是教条主义者吗?如果不是,为什么?

10.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1.科学和认识论有联系吗?

12.舒尔茨承认思想的实际应用只是为了“乌合之众”,而他的思想只有“理论上”的意义,这告诉了我们关于整个哲学学派的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三)

本章深究了物质和经验的问题,包括马赫主义者如何构想物质,以及他们用来混淆这个问题的语言。他们的论点表明了他们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因为他们质疑真正的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对他们来说,物质是独立于主观经验的实物的定义,只是一种“抽象概念”(abstraction),一种“纯粹的妄想(complete chimera)”。然后,列宁再一次揭露了马赫主义者的文字游戏,这些含糊不清的术语暗示着哲学上的一些新进展,但实际上只是掩盖了马赫主义和古老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同质性。

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在“经验”方面进一步受到质疑。对经验是什么的不同理解,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重要标志。马赫主义者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验是完全主观的,抑制了我们真正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正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定义(definition)”可以归结为“经验就是经验”。列宁也在本章中的上文指出:这不是定义,因为定义(define)意味着将一个概念带入一个更全面的概念中。他们的“定义”犯了哲学上最基本的错误之一即同义反复。

这种思维过程在因果关系的问题上得到了复制:马赫主义者认为我们用语言将我们的思维强加于自然。就像本书的其他部分一样,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特定的思想(或语言)这个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马赫主义者的回答。列宁重申了唯物主义的答案:客观世界是存在的,人类通过客观现实来理解和体验世界。

学习问题:

1.马赫主义者认为对物质真正唯物主义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为什么马赫主义者不能接受对物质的唯物主义定义?

2.当谈到“经验”时,马赫说我们不能做自身之外的哲学思考。为什么这很讽刺?

3.是人给自然制定规律,还是自然给人制定规律?我们如何用对因果的辩证认识来理解这一点呢?

4.恩格斯和马赫对自由和必然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作为经验批判主义的战友和接班人的哲学唯心主义者

在这一章中,列宁着手研究了经验批判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它与其他哲学思潮特别是康德主义(Kantianism)的联系和关系。列宁首先阐述了马赫和阿芬那留斯(Avenarius)与康德的关系,在第一部分中,他考察了来自“左”和“右”的批评。值得注意的是,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哲学发展始于康德,但由于一些原因,他们又分道扬镳了。

虽然最开始认同康德,马赫声称自己更偏向他认为理论更连贯的休谟和贝克莱。

同样,阿芬那留斯也对康德持批判态度,他声称康德没有足够地“净化经验”。因此阿芬那留斯首先要摆脱康德教义中的先验主义(priorism),其次要摆脱“自在之物”,即对物质的假设。在他看来,这“不是存在于现实经验的材料中,而是由思维输送到这种材料中去的”。

也可以说,这种“净化经验”试图净化掉任何倾向唯物主义的趋势。列宁接着解释说,康德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摇摆不定。这对于理解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对康德的回应之间的区别有重要意义。

不过,阿芬那留斯声称自己是首位“清洗经验”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德国古典哲学在康德之后的发展,也引发了与阿芬那留斯的批判如出一辙的对康德主义的批判。这种批判的代表人物是休谟不可知论的追随者舒尔茨,以及贝克莱主义(即主观唯心主义)的追随者费希特(J. G. Fichte)。

因此,阿芬那留斯错误地认为,对康德教条的“净化经验”使他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一种新的哲学趋势,而实际上,他是在延续休谟、贝克莱、舒尔茨和费希特的路线。

实际上,他只是在净化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他事实上并不是在反对不可知论(否认从感官中得到的客观现实),而是在为一种更纯粹的不可知论,即脱离“自在之物”(虽然也是不可知的),必然性和因果性的不可知论而斗争。因此,他不是像唯物主义者那样从左边,而是像怀疑论者(sceptics)和唯心主义者那样从右边反对康德。

接下来,列宁转向了批判舒尔茨和费希特以及他们批判康德的方式。前者同样批判康德承认先验主义和“自在之物”,声称后者“超越一切经验的界限(beyond the bounds of all experience)”。归根到底,舒尔茨是把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当成前后矛盾的对唯物主义的让步来批判,并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假设与不可知论相矛盾,这导向了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费希特则认为自在之物是实在论,而康德则对唯心主义和实在论不加区分。具体来说,他看到了这样的不一致:“自在之物”是客观现实的基础这一假设是与批判唯心主义(critical idealism)相抵触的。

马赫主义者对康德的攻击暴露出他们对康德,以及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明显的错误理解。列宁揭示了这一点,并必要地解释了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对这些思想的批判之间的关键区别。

列宁解释了康德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犹豫不决:当他假定我们以外的东西,即“自在之物”时,他是唯物主义者;但当他说“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先验的和彼岸的时,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者指责康德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和唯心主义者则指责康德的“自在之物”假设是对唯物主义的一种让步。

例如,费尔巴哈(Feuerbach)指责康德不是因为他的实在伦,而是因为他的唯心主义,并将康德的体系描述为“基于经验主义的唯心主义”。与此同时,恩格斯指责康德是不可知论者。

再进一步涉及到了经验符号论者(empirio-symbolist)的尤什科维奇(Yushkevich)和经验批判主义者切尔诺夫时,列宁解释了这些不同哲学流派的混合产物,以及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如何与它们斗争。

在第三部分,列宁将注意力转向内在主义学派(immanentist school)及其与经验批判主义的关系。首先,我们看到马赫对这一学派的看法存在矛盾:他首先声称只有极少的科学家是“新”哲学,实际上是旧休谟——贝克莱哲学,的追随者;然后,他说这种“新”哲学是一股更广的,包括了内在主义者、经验批判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positivists)的哲学潮流的一部分。马赫承认这是一种旧哲学,但也是一种新哲学。这就产生了矛盾——它揭示了马赫主义者试图通过简单地调整或添加几个新颖的词语就将旧哲学“重新设计”为“新趋势”的固有愿望。

内在主义者和他们的思想同路人对马赫主义哲学表示热烈欢迎,但对于俄罗斯马赫主义者却不能这样说:例如,巴扎洛夫(Bazarov)将“内在主义学派的某些代表”称为“实在论者”,同时,瓦伦蒂诺夫(Valentinov)指责他们的唯我主义。尽管他们批判内在主义,马赫主义者没有攻击内在主义者的反动性。事实上,经验批判主义者和内在论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最后,列宁考察了马赫主义在马赫和阿芬那留斯之后的发展,以研究这一哲学的发展方向。通过确定它的发展方向,列宁得以确认这一哲学的真正本质。通过考察马赫主义的后继者的作品,列宁表明,这些“门徒”正走向唯心主义的方向。唯心主义和马赫及阿芬那留斯实际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尽管后者企图掩饰这一点。

学习问题:

1.阿芬那留斯批判康德没有足够地“净化经验”,声称自己承担了这一任务。阿芬那留斯在哲学上的“新趋势”成功了吗?

2.马赫主义者声称普列汉诺夫试图使恩格斯与康德(在某种程度上可知的“自在之物”)达成和解。为什么这是马赫主义者的错误?

3.马赫主义者在哲学上采取了一种反动路线,选择站在休谟和贝克莱的立场上对康德进行批判。相比之下,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从康德转向左翼,完全拒绝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从左翼角度批评意味着什么?

4.列宁对内在主义这一哲学学派进行了批判。经验批判主义与内在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佩佐特(Petzoldt)拒绝把马赫的后继者齐亨(Ziehen)还有科尼利厄斯(Cornelius)、克莱因彼得(Kleinpeter)和维沃恩(Verworn)视为唯心主义者。为什么经验批判主义者的后继者被贴上“唯心主义者”的标签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他们与马赫及阿芬那留斯有何不同?

最近的自然科学革命和哲学唯心主义

列宁在本章的开头引用恩格斯的话:科学领域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都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并解释说:这并不意味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改变,而是唯物主义的具体形式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更新。

对庞加莱(Poincare)的引用表明物理学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危机是如何导向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让庞加莱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把空间和时间这样的概念强加于自然,而任何不是思想的东西都是纯粹的虚无。

列宁引用了阿贝尔·雷伊(Abel Rey)的结论:科学中的这种混乱与危机,使许多人得出结论,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一套方便的象征系统,一套只涉及自己的人造符号的自我封闭系统。他接着说,这意味着许多人会得出对神秘现实的直觉是我们所剩下的唯一通往知识的道路的结论。这指的是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的趋势。它将变得非常强大,甚至主导整个20世纪的哲学。例如,“符号(signs)”取代甚至摧毁了“所指(the signified)”的观点在后现代主义中非常普遍。当然,所有这些观点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如果科学不过是方便的符号,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方便程度呢?

列宁解释说:科学的进步并没有推翻唯物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认为迄今所被认识的各种元素是永恒不变的,而是认为物质是无穷无尽且无限的,因此我们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科学陷入主观主义之中的危机的原因是大多数科学家追随的机械唯物主义。

马赫主义者相信,他们与最现代的科学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并赞许地引用了科学家中的一种新趋势:“物理唯心主义(physical idealist)”趋势。列宁认为这是一种反动现象,而不是一种进步现象。

对原子粒子的新发现的诞生,和对旧理论的驳斥,使得物理唯心主义者宣称“物质已经消失”。他们用“力”代替物质作为宇宙的基本结构。列宁称之为“没有物质的力(force without substance)”。这可以与唯心主义的概念即没有客观/外部原因的感觉相对照。

列宁以哲学家科恩(Cohen)和哈特曼(Hartmann)为例,说明了这种“物理唯心主义者”的科学倾向与反动的哲学唯心主义结论之间的联系。基于对物质的否定,他们认为科学必须完全拒绝客观现实的概念,并停止试图认识和描述自然规律。

如果不研究客观现实,不发现必然规律,科学本身的客观性就会受到怀疑。哲学家和科学家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有人说科学理论必须是主观的。另一些人试图通过承认科学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即使不是客观上正确的,来解决这个问题,又或者在前后矛盾的唯物主义立场中寻求庇护。

唯心主义哲学家或物理唯心主义者所提供的答案没有一个能够解决唯心主义世界观所造成的客观性问题。与马赫主义者希望相信的科学进步相距甚远,物理唯心主义的趋势是一种倒退。

学习问题:

1.为什么唯物主义的形式要随着新的科学发现而改变呢?如何在不改变其本质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2.为什么那些信奉机械唯物主义的人在旧的科学理论被新的科学理论所取代时,往往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3.什么是“数学精神”?它是如何影响物理学的?

4.为什么列宁把物理学的危机/新趋势称为科学家的“思想动摇”?

5.列宁为什么说相对主义的唯一正确形式是辩证唯物主义?

6.“象征主义者(symbolist)”、“物理唯心主义者”等人的哲学对科学发现有什么影响?

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这一章中,列宁把讨论的主题从知识哲学问题即认识论(epistemology)引到实践的,政治的活动。列宁道明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讨论。这些纯粹“经验”的哲学家在社会学问题的处理上是如何表现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他们立场是什么?

列宁从试图用自己的哲学理论来对自以为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al)”特征吹毛求疵的经验批判家布莱(F. Blei)开始。列宁,在大量引文的帮助下,说明了经验批判学派是如何简单地否定了所有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基于其所谓的“形而上学”性,也就是说这些理论是通过经济规律这样的抽象或概括处理问题的。这不是什么新立场,而是与其他如休谟那样的实证主义者(positivists)和经验主义者(empiricists)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只是对一般性和规律性的否认,因为除了个人经验,什么都是不存在的。采取这个结论本质上无异于对社会的完全否定。

值得强调的是,在其回应中,列宁怎么在第二小节,“波格丹诺夫(Bogdanov)怎样修正和‘发展’马克思的学说”里精彩地描述了经济规律和历史发展在且通过个人发展生产技术的无意识或半意识活动中运行或进行。在解释时,他运用了部分与整体,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原则——规律或必然性是通过许多个体的或多或少的偶然活动而产生的。这类活动不仅影响他们自己,而且影响整个社会。完全缺乏辩证法的经验批判家,除了一系列原子化的个体单独进行的活动,也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所以他们无法把握经济规律。

通过这么做,列宁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概念的正确性,因为意识无法把握所有这些个体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不管我们是否理解它,这种客观活动也必会进行,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表明的那样,哪怕意识不能把握特定社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也有可能把握支配这种客观活动的总体规律。

列宁还揭露了佩佐特(Petzoldt)的简化论(reductionism,又译还原论)。尽管作为一个经验批评家和实证主义者而拒绝“形而上学的”抽象,他却将所有社会现象都归结为“稳定”的抽象。这是这些哲学家的典型,因为他们的实证主义拒绝对经济规律进行实在的与科学的研究,而只关注纯粹的个人经验。这使得他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因此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对道德的唯心主义的抽象概念来勉强对付。

同样值得强调的是列宁对于这些哲学家的“措辞造作”的绝妙观点。列宁恰如其分地将他们的术语描述为“死的学术附庸(dead scholastic appendage)”。这与当今盛行着对我们的理解没有任何意义的时髦术语的学术界高度相关。这是这个小资产阶级环境的封闭与竞争特征的产物。在这一章的最后,海克尔(Haeckel)制作的表格展示了唯心主义的“机器中的鬼魂(ghost in the machine)”[1],也揭露了唯心主义和学术界的文字游戏之间的关系。正如列宁所说,这证明唯心主义创造“哲学诡计(philosophical-artifices)”,而唯物主义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由于唯心主义不鼓励用严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理论问题,因此对于那些希望发明不会受到证明它们的需要的阻碍的“革命性”理论的教授来说,唯心主义是最完美的观点。他们可以借此销售他们的新书。

在第四小节中,列宁解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不仅将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立场发展,与唯心主义者相反,而且始终极为清晰地将其应用于现实问题,并且取得了历史成果。时至今日,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在与其他人的对比中脱颖而出。

列宁说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有哲学派别的并解释了其原因。尽管哲学学派通常披上了伪装的外衣,但是它们归根结底代表了历史的发展和不同阶级的物质利益。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了我们怎么做,并证明了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推动社会前进。那些拒绝承认这一事实的人,由于不能接受它的正确性,只能依赖于哲学上的模糊不清。他们常躲在不同形式的主观唯心主义背后为自己辩解,主张相信工人阶级是幼稚的和过分单纯的。经验批评家与改良派如出一辙:他们假装不站在发生冲突的任何一边,却希望敌对阶级能够达成和解。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有利于削弱革命者对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因此他们的作用是反动的。

学习问题:

1.布莱否认所有从个体中进行抽象,把自己建立在只有头脑才能产生的普遍进程之上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和有效性。这缺少什么辩证法的元素呢?

2.为什么布莱对马克思的“先入之见”的批评具有讽刺性?

3.为什么在佩佐特离开认识论的领域而考虑社会和政治问题时,他的理论是过分还原论和思辨的,就像他对“稳定性”的迷恋显示的那样?

4.列宁的意识反映存在的说法是如何说明他不持有“复制理论”的意识观的?这一讨论如何表明“原始唯物主义”实际上并不符合唯物主义?他后来对社会存在是如何独立于意识,以及为了改变社会存在而准确地把握其特征的需要的论述又是如何也表明了这一点?

5.列宁怎样通过揭示社会规律的产生独立于个人意识来帮助回应前文中布莱的观点即社会规律仅仅是头脑的发明?

6.你能想出其它的兜售对真正知识毫无用处的新词的“空洞的学术附庸”的好例子吗?

《捍卫马克思主站(marxist.com)国际马克思主义趋势组织(IMT)的全球站。我是一个为世界各地社革命斗的革命克思主义组织。如果您认同我的理念趣加入我,可以填写联络我们的表格,致信webmaster@marxist.com,或私火花-台湾革命社会主义脸页谢谢

注释

[1]中注:“机器中的鬼魂(ghost in the machine)”这一说法源自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对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讽刺,在文中指唯心主义者把精神视为独立存在的行为。

Join us

If you wan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joining the RCI, fill in this form.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